【识】字本义为把弦安在弓上。
【识】字造字法为形声。从弓,长声。 “识”字的部首为“讠”部。
【识】字五行属金, 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言字旁加一个只”。
【识】字拼音为shí zhì, 部首为讠, 笔画为7画, 笔顺为“丶フ丨フ一ノ丶”。
【识】字五笔为YKWY,仓颉码为IVRC,郑码为SJO,四角码为36780,电码为6221。
【识】字Unicode码为U+8BC6,十进制为35782,位于Unicode编码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区】。
【识】字属《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五百个最常用汉字之一,属《通用规范汉字表》用字。
【识】字收录于《新华字典》,《高级汉语词典》,《中华字海》,《汉语大字典》。
识字取名寓意 识字起名频率使用了大约12952次。
识取名的含义
识字可与霖、想、岑、芾、向、琛等字搭配取名。
识(識) shí(ㄕˊ)
(一)、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 xiàng )。识途老马。
(二)、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三)、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 识
識 shí
〈动〉
(一)、 (形声。从言。戠( zhí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二)、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三)、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四)、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五)、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六)、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七)、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八)、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九)、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 识
識 shí
〈名〉
(一)、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二)、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三)、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四)、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五)、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六)、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七)、 姓
● 识
識 shí
〈副〉
(一)、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二)、 另见 zhì
识的含义是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是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
知识 认识 识别 见识 常识 识字 学识 赏识 共识 标识 识趣 搭识 识货 相识 卓识 识羞 才识 款识 识荆 拜识 辨识 识见 熟识 识破 识相 结识 意识 博识 无识 纪识 考识 故识 天识 识悟 识理 省识 鄙识 识俊 性识 粗识 识艺 识体
博识洽闻 博学多识 通元识微 不识局面 无般不识 识微见远 戴头识脸 知高识低 知羞识廉 才多识寡 见经识经 博识多通 识多才广 才识有余 才高识远 碍口识羞 识明智审 闳识孤怀 识龟成鳖 千古卓识 目不识字 肤见谫识 真才识学 旧识新交 鉴机识变 才蔽识浅 识昧高卑 见精识精 识时知务 末学陋识 不识东家 识知无字 知机识变 通才达识 不识丁董 不识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