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字拼音为cù, 简体部首为足, 简体笔画为18画, 篇目为-, 字头为-, 康熙笔画为18画, 部外笔画为-画, 部首为-部。
蹙【 酉集中 】【 足部 】康熙筆画: 18画 部外筆画: 1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六切,音噈。《說文》迫也。《詩·大雅》今也日蹙國百里。《禮·禮器》不然則已蹙。《疏》則太急蹙。
又《集韻》七六切。與蹴同。《禮·曲禮》蹙路馬芻有誅。《釋文》蹙,本又作蹴。
又《廣韻》蹙,近也。
又通作顣。《孟子》已頻顣曰。《朱傳》顣與蹙同。
又《集韻》倉歷切,音戚。《類篇》蹙蹙,𦄲小貌。《詩·小雅》蹙蹙靡所騁。《箋》蹙蹙,小之貌。《爾雅·釋訓》蹙蹙,鞠也。
蹙【 卷二 】【 足部 】
迫也。从足戚聲。子六切〖注〗臣鉉等案:李善《文選注》通蹴字。
(蹴)躡也。玄應云。說文。蹴、蹋也。以足逆蹋之曰蹴。从足。就聲。七宿切。三部。
【蹙】字本义为紧迫,急促。
【蹙】字造字法为形声:从足、戚声。 “蹙”字的部首为“足”部。